2025 年上海车展以 “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” 为主题,集中呈现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、智能化加速转型的图景。随着固态电池量产临近(能量密度预计突破 400Wh/kg)、800V 高压平台普及(碳化硅器件应用率超 30%),以及智能驾驶芯片算力飙升(单芯片功耗达 50W 以上),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热密度较传统车型提升 5 倍,热失控风险与散热效率成为行业核心挑战。
数据显示:2025 年全球电动车销量预计达 1510 万辆,中国市场渗透率突破 50%,带动汽车导热材料市场规模同比增长 28%,成为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的关键支撑。
在本届车展上,重点展示了针对电池、电驱、智能驾驶三大场景的高适配性导热材料,以 “材料 + 技术 + 场景” 一体化方案助力车企攻克散热难题:
· 高导热硅脂(导热系数 15W/mK):填充电芯与冷却板间隙,热阻降低 50%,确保电池在 - 40℃至 60℃极端环境下温差<2℃,有效抑制热失控风险;材料通过 UL 94 V-0 阻燃认证,可承受 1000 次热循环测试,满足欧盟《新电池法》低碳环保要求。
· 相变材料(PCM)复合方案:在快充场景中快速吸收峰值热量,避免局部过热,适配 4C 及以上快充技术,提升电池寿命 15% 以上。
· 超薄石墨烯均热板(厚度≤50μm):专为碳化硅模块设计,结温控制在 150℃以下,助力电机功率密度提升 30%,适配 800V 高压平台高效运行需求;材料采用纳米级球形氧化铝填料,填充率达 95%,同时保持低粘度(≤5000mPa・s),支持自动化产线快速点胶。
· 耐高温灌封胶(耐温 180℃):填充电机控制器内部空隙,兼具高导热性与电气绝缘性(介电强度 23kV/mm),保障高压环境下长期稳定运行。
· 陶瓷基复合材料(CMC)散热器:替代传统金属部件,减重 40% 的同时导热性能提升 20%,适配激光雷达、域控制器等高热密度硬件;集成微通道结构设计,可针对 AR-HUD、电子后视镜等局部热点实现精准散热,确保 - 40℃至 85℃极端环境下信号传输稳定。
· 耐候型导热垫片:具备高抗老化性,有效阻隔紫外线与湿气,延长光学元件及传感器寿命,保障智能驾驶系统全天候可靠性。
面对行业变革,明确三大战略方向,持续强化在汽车热管理领域的领先地位:
· 短期(1-2 年):量产高导热氮化硼复合材料(导热系数 400W/mK),适配全固态电池界面散热需求,解决锂枝晶穿透与热膨胀失配问题。
· 中期(3-5 年):开发半固态电池专用界面材料,突破传统液态电解质与固态电极的界面热阻瓶颈,助力电池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。
· 长期(5-10 年):布局耐 1000℃高温氮化铝陶瓷基板,抢占氢燃料电池与下一代功率器件散热市场。
· 深度绑定头部车企:与宁德时代、比亚迪、蔚来等共建联合实验室,提前介入电池包、电驱系统的热设计环节,提供 “材料选型 - 结构优化 - 工艺适配” 全流程服务(如为蔚来 ET9 激光雷达定制散热套件)。
· 引领行业标准:牵头起草《新能源汽车热界面材料可靠性测试规范》,推动导热材料在高低温循环、振动冲击等场景下的性能标准化。
· 中国市场:聚焦新势力车企与传统车企电动化转型,提供 “场景化定制” 解决方案,覆盖从入门级车型到高端电动车的差异化散热需求。
· 欧洲市场:推出符合 REACH 法规的无卤阻燃、低 VOC 材料,切入大众、宝马等供应链,助力客户满足欧盟碳足迹与环保标准。
· 北美市场:深耕碳化硅器件配套材料,与特斯拉、Lucid 等高端品牌合作,抢占 800V 高压平台及智能驾驶芯片散热先机。
2025 年上海车展是新能源汽车技术爆发的缩影,而导热材料作为 “隐形核心部件”,正从幕后走向台前。我们将以 “高导热、高可靠、高适配”为核心竞争力,持续加码研发投入,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,成为全球汽车热管理领域的价值创造者 ,助力行业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中突破散热边界,驶向安全高效的未来。